top of page

【傳媒報道】設計思維結合藝術 人文科技跨科學習



【OpenSchool專訊】創校超過40年的樂善堂王仲銘中學(下稱王中),致力提供優質教育,以「仁、愛、勤、誠」,培育學生獨立自主,並對社會承擔的精神。王中認為創新科技是未來社會發展方向,教育不應僅着眼於學習科技,而是應該同時培養人文科技素養。因此,校方以「人文科技」概念結合視覺藝術、資訊科技、綜合人文,以及設計與科技等科目,發展具特色、跨學科課程,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,以設計思維讓同學們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。


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徐思明校長表示,學校秉承辦學團體樂善堂的宗旨,以「仁、愛、勤、誠」為校訓,強調「有教無類」。她指出,學校營造關顧文化,透過訓輔和各種學習活動,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,協助他們面對各種挑戰。校方重視學生的創造力,同時希望他們能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對社區的關懷。


徐校長稱,「現時不少學生對社區周邊未必有特別的關注,例如社區有甚麼問題存在,或有甚麼人需要幫忙等。我們希望透過校本課程和各種學習活動,將日常生活學習連結社區,擴闊他們的視野,並思考如何應用創意或創新科技。」正因如此,學校近年因應科技發展趨勢,整合初中課程,發展具人文意識的科技教育,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懷,再運用創新和具創意的方式去改善問題。


學校設咖啡沖調工作坊,並聘請專業咖啡師教導相關知識。
學校設咖啡沖調工作坊,並聘請專業咖啡師教導相關知識。

學生在媒體製作室學習影片製作過程。
學生在媒體製作室學習影片製作過程。

從探究中研習 培養創意與解難能力

科技教育學習領域統籌朱永日老師希望,「人文科技」概念在於將現有的視覺藝術、資訊科技、設計與科技的學習元素,以至綜合人文科的內容作出整合,透過研習綠色生活、環保、改善社區環境等議題,讓學生以真實世界的各種現象為本,透過設計思維作科技探究,建構可行的解決方案,實踐各種製作技術,成為一個具人本思維的社區創變者(Social Changemaker)。「除了實際的科技應用,如編程外,我們更希望學生通過共創形式,帶着同理心嘗試解決不同的社區問題。我們認為懂得如何利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,比起單純地學習技術更為重要。」


在整個初中學習階段,「人文科技」將以不同主題推展,如中一級的「生活探『塑』」、中二級的「『圓』動力」;在中三級則以「永續製作」為題,學生會參與不同形式的工作坊,跟隨外間社區導師或駐校藝術家學習。


全人STEAM教育 融和社區與自然

STEAM教育是學界近年的發展趨勢,不同學校各有策略,王中則透過「人文科技」實踐STEAM普及教育。徐校長稱,王中重視學生與社區和自然科學的連結,例如課程要學生考慮使用者實際需要,設計及製作一輛特別的「流動種植車」,再在車上種植西瓜,應用科技技術及科學原理。「課程亦會結合『服務學習』,例如跟區內長者院舍合作,讓學生跟院舍長者進行互動種植活動,再邀請他們到校,在『王中廚房』烹調收成,一同分享共同協作成果。」

除了科技教育外,藝術教育亦是學校積極推行的特色項目,同樣是以連繫社區為目標,讓學生走出課室,實踐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,在真實情境中接觸藝術和擴闊視野。視覺藝術科主任梁敏婷老師表示:「我們嘗試將學校與周邊的人、環境和文化歷史連結起來,透過創建不同的社區平台,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社區中思考及擴闊他們學習的可能性。我們還邀請了多個社區藝術伙伴、駐校藝術家、社區藝術導師及民間藝術團體等,與學生共同探索。


藝術有助培養正面觀察生活的態度。
藝術有助培養正面觀察生活的態度。

校本藝術課程每年邀請不同藝術伙伴駐校。
校本藝術課程每年邀請不同藝術伙伴駐校。
探索社區生活 啟迪藝術創作意念

王中重視藝術教育,並設有具校本特色的「駐校藝術家計劃」。校本藝術課程涵蓋高中及初中,每年均邀請不同形式的藝術伙伴駐校。學校二樓及七樓設有特色展覽空間,展示學生藝術作品,令校園充滿如畫廊的藝術氣氛。展覽更會定期對外開放,並安排藝術導賞及工作坊予公眾參與。例如,學校曾與駐校藝術家合作舉辦「逍遙自在水彩間社區藝術展覽」,由駐校藝術家帶領學生走出課室,「逍遙」地探索新蒲崗區內多個生活場景;觀察街道上的招牌字體、街角的野花嫩草;主動與社區居民攝影互動;從而培養學生正面觀察及欣賞生活的態度,啟發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。


王中擁有一般學校少有的社區網絡,如與南豐集團協辦「世界之約(In Time of)」校本課程,進行《樹影生活節》文創活動、「種植煮食(Farm To Table)」、「永續鄰里──升級再造」、「社區藝術地圖」等藝術文化計劃。憑着豐富的藝術發展,王中更榮獲藝術發展局《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》的「學校藝術教育獎」,獲得藝術教育界的肯定。


學生透過學習書法,增潤中文及中華文化的知識。
學生透過學習書法,增潤中文及中華文化的知識。

「博雅課程」延伸日常教學內容。
「博雅課程」延伸日常教學內容。
「博雅課程」延伸多元興趣學習 培養共通能力

科技日新月異,不少人認為未來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,懂得不同知識面向的「通才」,才會有較高的競爭力。陳凱珊副校長表示,為了讓學生發展多元的興趣及延伸課堂學習,王中以「博雅課程」增潤日常教學內容,「『博雅課程』由多個短期的課程組成,學生可以從超過二十個不同的主題中,選修他們感興趣的課題,當中包括有語文、職業、生活技藝、文化創意等範疇的課程。」


此外,學校亦設有不同的課外活動,讓學生能在「博雅課程」外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專長。她指出,校內部分活動,如攀石、山藝、繩索技術和獨木舟星章等均設有等級制度,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資格,挑戰自我之餘,亦可以獲得業界相關認證。


學校設航空學習中心,讓學生打開一片「學習天空」。
學校設航空學習中心,讓學生打開一片「學習天空」。
航空學習中心 打開學生的一片天

學校特設航空學習中心,並在高中開設「航空學應用學習課程」,體驗航空不同領域的學習。徐校長表示,學生中一開始透過「傲翔明天計劃」接觸如飛行理論、天氣數據、模擬飛行駕駛等基礎知識,若對航空業感興趣,可在高中修讀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「航空學應用學習課程」,進一步涉獵飛行、航空服務、航空貨運,以至飛機維修等知識。


學生培育與關顧 培養正面價值觀

除了發展學生不同興趣,校方亦十分重視學生身心靈發展和正面價值觀的培育。黃家標助理校長表示,學校採取全校參與、訓輔合一的模式,把以往輔導組和訓育組融合,以關顧學生為發展方針。


黃助理校長指出,學生發展委員會所籌備的活動,藉分級講座及小組活動加強生命教育內容,當中包括認識生命的意義、積極面對逆境和挑戰、尊重和愛惜生命、追求理想和探索未來等,目標是在校內營造正向、積極、親切和充滿關懷的環境,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,發展潛能,妥善照顧他們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。他補充,當中學生關顧組提供教師日常支援和學生個案跟進,亦會透過協調外間機構的資源,支援學生成長。


另外,校方亦鼓勵學生藉籌組「自主學社」,培養自主能力和領導才能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,凝聚志趣相同的同學,組織學社。學社由學生自行發起,尋找顧問老師指導,再撰寫計劃書如初創公司般演講提案,有擔任顧問的朱永日老師笑言,「有喜歡玩『扭計骰』的學生發展成立『扭計骰』學會。學生只要找到志趣相投、理念相同的夥伴,就能籌組學社,算是某種程度的創業學習。」


「生活空間」提供閒適的自習環境。
「生活空間」提供閒適的自習環境。
「造物研習所」是設計和製作的研習空間。
「造物研習所」是設計和製作的研習空間。
持續優化校舍 學習空間更立體

為給予學生更優良的學習環境,學校近年持續改善校舍設施,如成立以「造物研習所」為名的設計與科技工作室、學生關顧中心、藝術展覽廳、生活空間、導修室、「塵之旅」、「低碳生活平台」、「王中廚房」等特色啟發空間。


徐校長亦提到,學校設有20多項不同的獎學金及助學金,鼓勵學生安心在王中努力學習,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和階層的學生都能參與各項交流活動。如每年的海外及內地交流團,學校都會按需要資助學生,擴闊學生視野。


資料來自:明報

入讀王中

bottom of page